11月13日,国内商品期货收盘涨跌不一,甲醇、PVC涨逾4%。黑色系多数上涨,动力煤、焦炭、焦煤涨逾1%;能化品多数上涨,苯乙烯涨逾3%;基本金属多数上涨,沪铝、沪铅涨逾1%;贵金属均上涨;农产品涨跌不一,鸡蛋跌逾2%,豆二、苹果跌逾1%。沪指录得四连阴险守3300点,白酒股重挫。两市成交额超7000亿元,较上日基本持平,北向资金净卖出49.4亿元,连续4日净卖出。国债期货全线明显收跌,10年期主力合约跌0.24%,5年期主力合约跌0.23%,2年期主力合约跌0.08%。
随着美国大选基本落定以及十月份金融、贸易等经济数据继续想好,国债期货自10月中下旬以来的超跌反弹行情告一段落。此外,近期信用债违约集中爆发,对利率债构成流动性冲击,因此短期债市看跌。个股操作上配置仍以低估值为主,根据市场情绪成交量关注“十四五”等政策或事件催化版块。
能化品方面,国内乙二醇期货主力合约收盘跌近4%。一方面,疫情引发的需求担忧使原油上行乏力,成本端难以提供支撑。另一方面,虽然近期主港库存有持续去化预期,但国内新装置陆续释放产能,供应增量逐步体现,而需求端缺乏亮点表现,疲弱供需格局压制下,乙二醇中期熊市格局难改。
能源方面,原油系全日疲软,低硫燃料油、LPG收盘跌逾3%。消息面上,EIA原油库存增幅远超预期。据EIA报告显示,截至11月6日当周,EIA原油库存增加427.7万桶至4.887亿桶,增加0.9%,增幅远超预期。新冠疫苗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显著提高石油需求,除非基本面发生改变。
农产品方面,豆类商品期货表现疲软,豆二、豆粕跌逾1%。消息上,美国铁路终端豆粕现货基差报价下滑,因豆粕加工厂对大豆期货价格的上涨做出反应。国内豆粕基本面弱于外盘,主要是由于今年1-10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8321.7万吨,同比增长17.72%,同时预计11、12月进口大豆到港量仍高于往年同期,大豆压榨量处于高位,豆粕去库缓慢,基差弱势,盘面近弱远强。
免责声明: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,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,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。我们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、公正,但报告中的任何观点、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,不构成操作建议,投资者据此作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,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结果。
江海汇鑫期货投研中心:孙连刚 投资咨询证号:Z0010869